傍晚7点的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三树新村,晚霞还未褪尽,村文化广场已响起舒缓的音乐。村民们整齐列队,在村民盛金珍的带领下练习崂山养心操。“抬臂时要想象托着明月,呼吸跟着节拍走……”笑意盈盈的盛金珍边示范边讲解,额间渗出细密的汗珠。这样的场景,已成为三树新村的“晚间必修课”。
从“要我学”到“我要教”
最初由崂山区文明办安排非遗传承人授课的养心操,如今已变为村民自发组织的全民健身会。其中,村民盛金珍从跟着视频学动作的普通学员,成长为能独立教授多套养生操的乡村红人。“跟着街道去区里培训时,我记了很详细的笔记,回来和大家一起分享。全民健身,共同受益。”盛金珍笑着说,大家通过每天聚在一起练习崂山养心操,身体更好了,感情更近了,每天乐呵呵的,仿佛年轻了好几岁。
暑假伊始,刚结束高考的蓝钰皓等青年人主动组建“青春助教团”,加入到村里的文化“两创”培训班,不仅协助村里的非遗手工艺教学,还创新设计出“微笑关怀打卡”“邻里茶话会”等创意互动环节。“能服务村里的长辈,我感觉特别有意义,看到爷爷奶奶们开心的笑容,我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乡村的生命力。看着老人们学花灯时孩子般的笑脸,我突然懂了什么叫文化滋养人心。”蓝钰皓的眼里闪着光芒,这个暑假将成为他在文化“两创”实践中收获成长、感悟传承的重要时光,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。
三树新村村民练习崂山养心操。
文艺创作成为情感纽带
优美的合唱声响起,活动室里,晖流村村民程桂荣正和姐妹们一起演唱自创歌曲《美丽的三树新村》。这首诞生于文化课堂的村歌,既有对家乡山水的礼赞,也记录着看得见的幸福。研学营主持人葛晓清之前很少参加村里的集体活动,如今看到村民对文化“两创”课程充满了浓厚兴趣,她感觉融入到课程中很有意义。开班后,她每晚回到家都琢磨着如何带动更多人的积极性,还上网找了一些适合互动的小游戏,带到课堂上寓教于乐。“上周学的诗词接龙效果特别好,张阿姨一时接不上‘春风又绿江南岸’时,全屋人都帮着提示,那场面暖得很!”说话间,葛晓清还向记者展示手机里还存着十几个待开发的互动游戏视频。
“1+1+N”激活文化生态
崂山区以文化“两创”为抓手,积极推动文化社区(文化书院)建设,研发“1+1+N”特色课程体系,即一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品课程,一套趣味健康养生操,融合崂山文化的特色化、分众化课程,有效满足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。通过开展文化“两创”精品项目评选、征集公益课程活动等方式,形成多个类别、70项文化服务资源清单,建立文化“两创”项目库。
从城市社区到田园乡村,文化“两创”正在崂山区全域开花。按照因地制宜原则,崂山区共打造了38个文化“两创”试点村(社区):在城市社区试点推进“一社一品”社区书院建设,培育特色文化品牌;在农村地区打造“一村一韵”,全面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和村民精神风貌。比如,在北宅街道上葛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村民们齐聚活动室,共同聆听非遗鲁绣的历史与发展传承,并结合节气、节庆,学习创作樱桃花等季节限定主题图样,让非遗传承与本地特色在融合碰撞中,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
从“送文化”到“种文化”,夕阳西下,三树新村的养心操音乐再次响起,村民们的笑脸在晚霞中格外生动。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实践,正以质朴的方式诠释着“两创”实践的真谛——让传统智慧照进现实生活,用文明之花滋养精神家园。
供稿:山东省文明办 青岛市文明办